(网经社讯)5月8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。数据显示,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461767件,同比增长33.33%,解决261218件,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3723万元。其中,因经营者欺诈行为获加倍赔偿的投诉585件,加倍赔偿金额达38万元,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165608人次。
投诉性质分析:合同与售后服务问题突出
据网经社数字生活台(DL.100EC.CN)获悉,从投诉性质来看,合同问题以26.56%的占比位居首位,售后服务问题(26.07%)和质量问题(19.67%)紧随其后。与2024年同期相比,虚假宣传(7.27%)、假冒(3.54%)和安全问题(5.8%)投诉比重呈上升趋势,而质量、合同问题投诉比重有所下降。
在商品类投诉中,家用电子电器类、服装鞋帽类、日用商品类、食品类、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前五位。其中,服装鞋帽类、日用商品类投诉量比重较2024年同期分别上升1.23%和0.87%,农用生产资料类投诉量比重下降0.56%。服务类投诉方面,互联网服务类、生活及社会服务类、教育培训服务类、销售服务类、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投诉量位列前五。值得注意的是,金融服务类、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、公共设施服务类投诉量比重显著上升,而生活及社会服务类、互联网服务类、电信服务类投诉量比重有所下降。
商品服务投诉结构:电子电器与互联网服务成重灾区
具体商品投诉数据显示,服装(21.5%)、通讯类产品(18.7%)、普通食品(15.3%)、鞋(12.4%)、日用杂品(9.8%)位列投诉量前五。与2024年同期相比,日用杂品、鞋、服装、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分别增长3.2%、2.1%、1.8%、1.5%,普通食品投诉量下降2.7%。
服务类投诉中,经营性互联网服务(28.4%)、餐饮服务(16.7%)、移动电话服务(12.3%)、培训服务(9.6%)、远程购物(8.2%)投诉量居前五。交通运输、远程购物、教育服务投诉量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4.3%、3.1%、2.9%,住宿服务、餐饮服务投诉量下降2.5%和1.8%。
八大消费投诉热点解析
1.交通出行领域:退改签纠纷与变相涨价频发
铁路车票候补成功无短信提醒、航空公司随意变更机型、加价选座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。消费者反映,通过官方平台候补车票成功后未获短信通知,导致错过出行;部分航空公司临近起飞前将承诺的宽体机型更换为小型机型,影响乘坐体验;更有航空公司对靠窗、过道等座位设置加价选项,被质疑“变相涨价”。
行业监管滞后导致婚介机构营销行为不规范,部分机构通过虚构优质会员信息、“包成功”承诺诱导消费者签约,甚至引导贷款支付高额费用。服务质量方面,推荐对象与承诺不符、服务频率低、红娘失联等问题频发。退款环节,机构常以各种理由拖延,甚至未提供服务仍收取高额违约金。
3.电影消费领域:退票难与强制消费引争议
影院与平台互相推诿导致退票困难,部分影院不提供免费3D眼镜,强制消费者额外购买。此外,电影票票面价格与实际支付金额不符,线上支付高价后现场打印的纸质票却显示低价,涉嫌价格欺诈。
4.信用租赁模式:隐私风险与费用纠纷凸显
租赁手机内置监管软件限制功能,可能泄露隐私,且买断后仍未解除监管。部分平台利用消费者通讯录信息进行不正当催收,甚至在未收货或未开始租期时收取全额租金。
5.月子中心行业:机构跑路与不公平条款频现
某连锁品牌月子中心全国门店突然关闭,闭店前仍诱导消费者付款。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突出,如未入住不退费、退款扣高额违约金。此外,以免费拍照为诱饵诱导购买高价摄影套餐、服务与承诺不符等问题也较为普遍。
6.共享服务领域:系统故障与归还难题待解
共享单车系统误判合规停车为违规收费,共享充电宝因设备故障或归还点满载导致归还失败,系统异常计费等问题频发,消费者被迫承担不合理费用。
7.新能源汽车市场:定金退款与车型更新纠纷增多
预售模式下,定金退款争议频发,商家常以“订单已锁定”为由拒绝退款。车型快速更新导致老车主不满,部分消费者刚购车便遇配置更高、价格更优的新款。此外,承诺的政府补贴、置换补贴未兑现也引发纠纷。
8.网游账号交易:账号安全与平台审核待加强
第三方交易平台审核能力不足,导致账号购买后被原卖家恶意找回,平台无法提供绑定信息更改服务。部分平台对违规账号流通审核不严,消费者交易后发现账号被限制使用。售后服务缺失问题突出,平台客服响应慢、推诿扯皮现象普遍。